PM2.5又称细颗粒物,细颗粒。它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2.5 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2013年10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报告,****认定PM2.5致癌
2、PM2.5的标准值
(1)中国pm2.5标准值
目前,我国的pm2.5标准值为24小时平均浓度小于75微克/立方米为达标,2012年2月,中国环境保护部发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其中增设了PM2.5 的浓度限值,这个浓度限值是依照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最宽松的过渡期标准制定的,即年平均浓度限值小于等于35μg/m3,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小于等于75μg/m3,这项规定于2016年1月1日开始实行。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过渡期第1阶段目标值相同。
(2)世界卫生组织pm2.5标准值
以世卫组织数据为准的话,pm2.5国际标准分别为
准则值:24小时小于25微克。
过渡期目标1:24小时小于75微克;
过度期目标2:24小时小于50微克;
过度期目标3:24小时小于37.5微克。
(3)美国pm2.5标准值
1997年,美国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增加了对PM2.5浓度上限的要求。2006年,美国修订空气质量标准,对PM2.5浓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限定标准。按照美国目前的标准,PM10日均浓度上限为150微克/立方米,相当于世卫组织对PM10确定的****个过渡时期的目标值。PM2.5日均浓度上限为35微克/立方米,年均浓度上限为15微克/立方米,大致相当于世卫组织对PM2.5确立的第三个过渡时期目标值。
3、PM2.5的来源
PM2.5的来源主要有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但危害较大的是后者。
自然源包括土壤扬尘(含有氧化物矿物和其他成分)海盐(颗粒物的第二大来源,其组成与海水的成分类似)、植物花粉、孢子、细菌等。自然界中的灾害事件,如火山爆发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火山灰,森林大火或裸露的煤原大火及尘暴事件都会将大量细颗粒物输送到大气层中。
人为源包括固定源和流动源。固定源包括各种燃料燃烧 PM2.5细颗粒物 PM2.5细颗粒物(5张) 源,如发电、冶金、石油、化学、纺织印染等各种工业过程、供热、烹调过程中燃煤与燃气或燃油排放的烟尘。流动源主要是各类交通工具在运行过程中使用燃料时向大气中排放的尾气。
4、PM2.5的危害
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因为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μm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2μm以下的可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细颗粒物进入人体到肺泡后,直接影响肺的通气功能,使机体容易处在缺氧状态。
全球每年约210万人死于PM2.5等颗粒物浓度上升
据悉,201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的《全球环境展望5》指出,每年有70万人死于因臭氧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有近200万的过早死亡病例与颗粒物污染有关。《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也发表了研究报告,报告中称,人类的平均寿命因为空气污染很可能已经缩短了5年半。